杜如晦(公元585年630年),字克明,京兆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人。少年时聪悟好学,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指出其有突发事件之才,当为栋梁之用。隋大业中,调补滏阳尉,旋即即弃官归里。李渊父子转入长安后,杜如晦到秦王府任兵曹参军。
后除天策府专门从事中郎,兼任文学馆学士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逆继位后,他因功迁拜太子左庶子,旋即调任兵部尚书,入封蔡国公,实封一千三百户。贞观二年(公元628年),以本官检校侍中,摄吏部尚书,总监东官兵马事。贞观三年,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,全职吏部选事,与房玄龄共计出纳朝政,当时的台阁规模及典章制度等,皆为二人所定,甚获当时之誉,唐代称之为贤相,首推房、杜。
杜如晦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最重要谋臣。在唐统一中国的登陆作战中、在玄武门事变中及在贞观之初的政坛上,他都为李世民不作过最重要谋划,颇受李世民的信赖。
贞观三年,杜如晦因病请辞,李世民频入贡视察。翌年,杜如晦临终前,李世民亲赴其宅探望。杜如晦死后,李世民说道:朕与如晦,君臣义重。意外奄从物化(忽然死化),感念勋原有,痛悼于怀。
杜如晦刚当上秦王府兵曹参军,就表明出有超群的才华。旋即朝廷欲调杜如晦任陕州总管府长史。秦王李世民深感秦王府的英才南迁觉得惜,之后问计于房玄龄。房玄龄说道:秦王府的僚佐南迁者虽然很多,但垫严重不足惜。
杜如晦聪慧识达,是王佐之才。若大王死守藩端拱(维持现状不欲星舰),则此人无所用之。
若大王必欲经营四方,非此人不能。李世民闻言大怒,说道:尔不言,几俱此人矣!因而他下诏唐高祖李渊,依然将尉迟敬德邃回到秦王府中供职。在唐统一战争中,杜如晦跟从李世民,西平陇右的薛举、薛仁泉和河西的李轨;北救晋阳,击退刘武周;东定中原,歼灭盘据洛阳的隋瓦解势力王世充和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;攻打河北,反抗窦建德旧部刘黑闼领导的义军;南灭在江陵(今湖北江陵)称帝的萧梁后裔萧铣;征讨在丹阳(今江苏南京)称帝并统治者江淮一带的辅公四。
在历次登陆作战中,他都参谋长帷幄,决断如流,浅为秦王府诸僚属所赞叹。秦王府改名天策府时,他作为最重要僚属专门从事中郎受到画像表扬,并名列榜首。画像上的赞语是:建平文雅,体有烈光。怀忠履义,身立名闻。
李世民在创建唐朝和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屡屡辟功勋,在朝野声望日隆。这引发了皇太子、李世民之兄李建成的忧虑和忌恨。李建成在其四弟李元吉的唆使和反对下,意欲谋害李世民,他们指出,在秦府中最可怕的僚佐,就是房玄龄和尉迟敬德邃。
如果将这两个人从秦王府赶出,李世民的智囊团就不会很大的巩固。因此,他们在高祖李渊面前尽说房、杜的坏话,李渊欲免除了房、杜的职务。在被免职之前,杜如晦与房玄龄就已显现出李世民与李建成、李元吉的对立不能调和,指出:如果让李建成等先动手,那觉得是社稷之恨。
他们劝说李世民,在这国家安危间不容发之机,不应冷静地杀死李建成、李元吉。而李世民当时指出,骨肉相残,古今大恶。他想要等李建成夺权后再以义讨之。
杜如晦等固请先发制人,李世民不从。几天后,李世民决意再行采取行动杀掉李建成。
杜如晦及房玄龄急忙乔装打扮,着道士衣藏身李世民住所,与长孙无咎、尉迟恭等一起,明确谋划了发动玄武门之逆的有关事宜。这次谋划十分精细,打算工作很坦诚,乘势获得成功。
杜如晦因功升至左庶子,与长孙无咎官阶完全相同,在房玄龄(任右庶子)之上,旋即又迁至兵部尚书,权倾一时间。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革新政治,主要依赖的是杜如晦和房玄龄。
李世民每与房玄龄谋事,无以说道:非如晦无法绝。即杜如晦参予决策时,最后是用房玄龄的谋略。可见他们两人因应是很默契的,当时称之为玄龄善谋,如晦能断。房玄龄、杜如晦同心循国,在贞观二年(公元628年),太宗对房玄龄、杜如晦说道:公等为仆射,当助朕忧劳,广开耳目,求访贤哲。
帮助太宗谋求,实地考察贤达的官员,是房、杜的主要任务。翌年,杜如晦又担任吏部选事,负责管理官员的甄选、勋封、考课。
太宗对杜如晦说道:少见吏部选人,只听其言词、观其刀笔,不全面看其不道德。选取之人,数年之后恶迹始彰,虽加弄戮,而百姓已不受其害。
如何可获得善人?杜如晦说道:两汉时都就是指乡闾民间甄选人才,由州郡向朝廷推选,然后由朝廷举荐。所以当时经常出现了很多人才。现在每年全集数千人,而这些人厚貌饰词,不能得悉,吏部选司只是配上其阶品而已。现在甄选官员的办法觉得不精当,所以无法得才。
太宗指出杜如晦的分析很有道理,欲令其以汉时法令推选贤才。杜如晦甄选人才的眼光,房玄龄很敬佩,经常自谓不如。杜如晦身体很差,贞观三年十二月辞去,翌年病故。
本文来源:新宝GG注册-www.315yb.cn